与众生相比,智慧者的生命有三个殊胜之处:首先,心中就没有任何烦恼,时刻安住在绝对宁静、自在、幸福的状态中。
若曰传尧、舜之道,续孔、孟之统,则不容以形似假借,天下万世之公,亦不可厚诬也。关于孔子整理六经,开创学统的意义,马宗霍说:古之六艺,自孔子修订,已成为孔门之六艺矣。
重视四书,倡导心传,超越汉唐诸儒,直接孔孟之端绪,从而确立了儒家道统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未见其如孟子之长于知言,而有以承三圣也。……欲知变化之道者,不可不知理之变化,欲知理之变化,非研究中庸之道,践中庸之行,又何能知之。是阴阳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辩也,一也。朱熹继承二程倡导的四书学,以毕生精力著《四书章句集注》,以理为中心,展现了理与儒家经典中的范畴体系的联系,并以此界定了这个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如天、人、性、道、心等。
天地人物虽各不相同,但它们同出于道,则是相同的,天地人物皆以道为其存在的根据。文王继位时,周所控制的区域并不大,所以《孟子·公孙丑》上有文王以百里的说法。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家庭丈夫不衷、妻子不贞?就是由于丈夫贪美色,妻子也贪美色。
佛陀说,你把孩子放在我这儿,赶紧去找到一个没有死过人的家庭,向他家讨一味药来,就能救活你的小孩。二是不执著于实在的某人接受我佈施。行是将前述想法付诸意识的行动。因此,人的肉体里面根本没有一样东西是保持不变的。
诸苦之中,肉体的痛苦固然严重,但精神的痛苦更为严重,因为身体是精神的随从,精神是身体的主人。未升起的善念努力让它升起,已升起的善念努力让它成长和圆满。
好多年前我们到印度朝圣,遇到一个小伙子主动帮我拎东西,我就给了他一点小费。佛教说苦为苦不用说,为什么它说乐也是苦呢?譬如夫妻小别重逢、朋友相聚、兄弟友爱、家庭和睦,多么快乐。地狱界的善知识佛教称为菩萨一阐提。许多人由于人有记忆力,就误认为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灵魂在支撑我们的种种心理活动,这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我认为今天的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精神健康的建设显得更加迫切了。佛陀是如何度化其弟子的呢?他主要是想法让这个女弟子从执著儿子的错误见解和心理中解脱出来。佛教认为这种禅定不能开智慧、断烦恼,只有出世间禅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于万法的无常性,不光佛教这么讲,我们中国五经之首的《易经》也这么讲。
再者,佛教认为,众生只要通过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自然会知道无明是怎么回事儿,所以不劳此前挖空心思地想象它是从哪来的,是怎么回事儿。因为顿悟法门特别适合忙碌的现代人修习,这里不妨进一步加以介绍,以便有兴趣者一试。
故病倒床上,则疼痛难忍,寝食难安,动止由人。如来指是指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圣人,它具有智慧、自在和慈悲三个品格。
为什么这个地方有这类菩萨呢?因为这些菩萨已经见到万法皆空,地狱对他们来讲没有什么苦,他们到地狱跟到天堂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因此这些菩萨能够永远在地狱界度众生。第三类是怨憎会苦,即冤家聚头的痛苦。佛教则认为,如果不明白万法皆空,则世间的一切受无非苦受,理由下面再说。止的意思与世间禅定一样,观则为出世间禅定所独有,内容是在修习止的过程中观察法的缘起性空这一真相。有人还会问:我承认印象是变化着的对象的影子,没有真实性和稳定性,但接受这印象的意识应该是不变的,不然我这么知道这是我而不是别人的印象呢?这其实是意识建立起来的一个幻相。布施者只要不执著这三个相,当下就自在了。
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佛教所谓生命的轮回,最先是由于众生没有智慧,颠倒了生命的真相。佛教关于生命真相的看法,主要有这么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生命无常。
他们有贪异性的毛病,现在当然就要受相应的苦报。布施的内容有三大类,第一是布施财物,第二是布施知识,第三是布施勇气。
这就告诉我们,仅仅第六意识里面没有想长生不老的念头是不够的,只有连生起这种念头的种子都没有了才算数。由一个变化无常的意识设立起来的东西实在吗?犹如沙滩上的楼房,当然不实在。
佛教认为这个观点至关重要,因为如果只看到生命的无常,没有看到其根本性质是空性,根本没有任何对象可以占有,仍然会生起执取心,而只要有执取心就会痛苦。当然,佛教不是反所有有理论,而是反对那种对解决痛苦没用的理论。这两者是否相互矛盾呢? 回答:你问的是缘起和性空的关系问题。现代西方人对佛教这门东方的智慧愈来愈感兴趣,有些人甚至亲自去实践,验证佛教到底灵不灵验。
所谓著相是执著什么相呢?就是执著于有布施者、受施者和布施物的实有性这些相,这种布施是不能够解脱的。佛教不许凡夫不要追问无明的来源还有一个原因,众生要解脱痛苦,最重要的是依照佛教提供的法门修行,理性的思考非但不能解决理性自身的局限性带来的悖论,反而会阻碍众生对佛教的信仰与修行。
凡夫的第二种颠倒是以苦为乐。一般人如果有一点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不公正,有不公正的感觉就得忍辱,所以忍辱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举个例来说,有个得了癌症的人,医生说你只能活半年了,他吓得回去两三个月就死掉了,甚至是十天半个月就倒了,因为医生的一句话击跨了他的整个精神都,而他的肉体也就随精神转得更快了。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人其实也越来越迫切地感觉到了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二十年来国学的教育,包括经典诵读、大中小学国学份量越来越得到加强,包括香山讲堂在内的各地讲堂都把以修身养性为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呢?因为记忆力是意识将过去耳闻目睹、鼻嗅舌尝、身触意念的种种对象吸收到脑子里以后形成的印象,这种印象落到意识深处被储存起来,就好象我们把收获的稻子放到了仓库里一样。这个妇女当下大悟,从此从丧子之痛中解脱了出来。如果人家都开80公里小时,你却开60公里或100公里小时,马上就会出车祸。人生苦到这种程度,活起来还有什么劲呢? 第四类叫求不得苦,即有求不得的痛苦。
佛陀借这个故事来告诉人们,应当将追求幸福生活视为最迫切的任务,而不应当关注那些跟自己的幸福生活没有太大关系的玄学问题。但是,如果他有智慧,他会怎么处理呢?他会想:这个世界并不是我的世界,而是所有的车构成的世界,其中没有一个独立的自己可以决定这件事情。
佛教关于人生真相的第三个看法,就是人的根本性质是空性。有人会问:人的肉体虽然无常,但其精神应该有个不变的东西,要不然我一觉起来怎么还认识这是我呢?其实,我们第二天还知道我是谁,这是人的记忆力问题。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走过了一段人生路,回首过去时,发现我们的人生道路总与先前的理想有或大或小的距离,有些时候甚至跟自己当初的理想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弯,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了。刚才我们讲,如果一个被无明支配的人开车,老是想凭自己的意志作主,开得比前后的车快或慢,当然会车毁人亡。